誰,替天行道?

 

簡單的哲理,遇到聖哲就變成複雜又深奧!當我被最好的朋友,鍥而不捨地企圖說服我接受他的信仰時,我進入了自己的異想世界……

天地原本有大美,但宗教家和哲學家卻總是愛把一池春水吹皺!所為為何?只因為頭腦複雜的人喜歡吹,而頭腦簡單的人需要皺?!

約翰是篤信上帝的基督徒,朋友們都一致認為他是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。任何任務,無論是如何的困難重重,到了他的手上,一定是盡心盡力地去處理。如果終於能圓滿完成,或者是萬難之中竟然能奇蹟似的完成,他一定會感謝萬能的主,給他智慧,引領他克服艱難險阻,達到終點;如果不幸重挫,甚至於摔得遍體鱗傷,他也會認為這是主的旨意,要「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,所以動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。」1

 

我問約翰,我不是基督徒,在遭遇同樣困境的時候,是不是也應該同樣用這種健康的心態去面對和處理事情?約翰的回答當然是肯定的。

 

如果上面的說法成立,那就有意思了!這表示我們處事應有的心態,和是否信仰上帝是沒有關係的。換句話說,約翰的人格特質是來自於對上帝的信仰,但卻不盡然一定要信仰上帝,才會有這樣的人格特質。

 

那麼上帝的存在對於基督徒的意義何在?對於非基督徒又是何種情況?

 

尼采(1944~1900年)曾引用了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的一句話:「要是沒有聰明人,上帝本身就不能存在。」但尼采在後面又加了一句:「沒有愚人,上帝更不能存在。」2這句話很耐人尋味!在此姑且不予置評。

 

尼采認為人類傾向於把對自己有利的事情解釋為真理,上帝的存在就是這樣產生的。因為「如果上帝不存在,人活著就無法忍受痛苦。……因此,上帝必須要存在。」3他認為這種因為寧可信其有而產生的信仰,其實會使人類喪失活在這個世界上最高的價值觀,讓人生實質上走向虛無。因此他試圖找到一個更完善的解釋,來超越這種他認為原來並不存在,或者不應該出現的東西,包括虛無主義、柏拉圖主義、甚至於近代的科學觀等等。於是他宣稱「上帝已死」,並且提出:身為人類必須不斷提升自我,以達到最高的價值境界,這也就是他理想中所謂「超人」的出現4

 

事實上,這樣的思想脈絡,在2500年前就已經出現在佛教的教義裡。尼采在他的《反基督》一書裡,就曾寫道:「這個終極思考,在佛陀時代就已經提出。」

 

佛教的經書裡,不曾談論過「造物者」的存在與否,也就是說佛教本身是個「非有神論者」。佛經上說,在浩瀚的宇宙中,有著無量無數無邊的佛世界,當然也就有著無量無數無邊的佛。每一尊佛都是經過無量劫的修行才達到無上正等正覺(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)的境界。佛教主張眾生都有佛性,都可以成佛。任何眾生在持續的修行過程中,都可以經由不同層次的「果位」,終至於成佛。因此佛並不是神,而是經過修行才達到佛果的「歷史人物」5。這和尼采所倡言的「上帝已死」,以及人類應自我提升以達到「超人」境界的主張,似乎存在著某種有趣的相似?!

 

再看看中國的賢哲吧!

 

大約和佛陀同樣年代,中國的老子提出了「道」的概念。老子對「道」的描述是:「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寂兮寥兮,獨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為天下母。」6可見老子認為「道」是宇宙天地形成之前的混成之「物」。至於這混成之物是否就是「造物者」,或者另有一個「造物者」主宰、創造了這混成之物,而後才跟著有天地?老子對這點並沒有去談論,只是說「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。」6如果依循基督教的觀點,因為有了一個「萬能」的「造物者」存在,這個問題就能夠得到終極的解釋;否則「先天地生」、「先而生」、「先……而生」、……可以永無止境地向前推演而不會有答案。姑不論兩種思想的異同,我們從老子這個「先天地生」、「可為天下母」的概念,來和基督教上帝的概念做比較,會發現人類對從何而來的好奇和解釋,其實是存在著相當程度類似的思維。

 

在老子逝世後一百多年的戰國時代,道家又出現了一位偉大的哲人 莊子。莊子被公認為是老子思想的最佳代言人,他對自己行徑的描述是:「彼其充實不可以已,上與造物者遊,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。」7在他的描述裡,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「造物者」三個字;但莊子跟老子一樣,從未對這「造物者」的形象有過具體的描繪,只強調「天地與我並生,萬物與我為一」8,要與「道」合一、回歸於「道」的精神;而這個「道」卻是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9,是「道不可聞,聞而非也;道不可見,見而非也;道不可言,言而非也」10,是「玄之又玄,眾妙之門」11。在道家思想裡,這種精神的落實有賴於「聖人」的無為而治和對生死的「安時而處順」12,並無須依賴一個「造物者」的神力;因為「四時有明法而不議,萬物有成理而不說」10,這樣一個對「造物者」的態度和思維,和佛教、尼采哲學可以說是異中有同。至於基督教的神學思想和佛教的三界六道輪迴,就有許多像天堂、佛世界等似相似卻又不同的各自表述了。

 

我眼中的約翰,似乎永遠也不會得到憂鬱症,因為無論何時何地,遇到天大的困難,他都能立即找到他萬能的主作為依靠;他也不用煩惱從何而來,往何處去?因為「萬能」的上帝,解釋了所有令人迷惑的「玄之又玄」的「真理」,他只要隨著信仰勇往直前就行了。這相對於佛教的「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」13,和道家的「無為而無以為」、「無為而無不為」14帶給修行人的深層探索和終極體悟,有著極端不同的效應。正如老子所說的:「吾言甚易知,甚易行;天下莫能知,莫能行。」15如果要問每一個有成熟思考力的人要做何選擇,我想誰都不能代誰決定吧!

 

後記

 

我對宗教和哲學只有極為膚淺的認識,以上這段論述,只是在胡亂涉獵文字過程中,引發出的一些「疑問」的聯想。對宗教或哲學有深入研究的前輩,或許不以為然,甚且會因其不夠成熟而不屑議論!但我之所以要寫這一段,只是有感於先哲們為了追尋這些在人類世界深不可知的「玄之又玄」的「真理」,耗費了一生的精力,也引發了後世不同派別宗教或哲學間的互相撻伐,甚至不斷地引起殘暴的戰爭或是恐怖的攻擊,真是情何以堪!如果我們能去探詢他們思維的軌跡和脈絡,那差異似乎就不那麼重要了。人的性格和生活環境各不相同,認知和接受度自然也就不同,我們何不尊重每一個人,根據自己的需要,去選擇最適合他(她)的信仰或修行方式5,不需要強人接受自己的認同!當生命最後僅剩一坏黃土時,你我他之間的差異,就留給各自的信仰和信念去詮釋吧!

 

1:《孟子:告天下篇》

2:《尼采:反基督》

3:《尼采:黎明》

4:《尼采: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》

5:《達賴喇嘛遇上耶穌(The Good Heart – A Buddhist Perspective on the Teachings of Jesus)》

6:《老子:第二十五章》

7:《莊子:天下篇》

8:《莊子:齊物論》

9:《老子:第一章》

10:《莊子:知北游》

11:《老子:第一章》

12:《莊子:養生主》

13:《金剛經》

14:《老子:第三十七、三十八、四十八章》

15:《老子:第七十章》

arrow
arrow

    T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